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长。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统计,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.7亿,其中80%在发展中国家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故其糖尿病患者数量亦十分庞大。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,2型糖尿病占90%以上,1型糖尿病占5%,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占0.5%。在治疗其它疾病的过程中,由于使用其它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,目前也在临床占了很大的一部分。笔者曾在临床遇到一周围性面瘫的患者,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出现了血糖升高,后在停用激素后行OGTT试验提示糖尿病。故作为医师应了解那些能升高血糖的药物,以帮助在临床中合理用药,避免不良反应。
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,根据其血糖升高的程度可分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。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上:一、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;二、增加胰岛素抵抗。
抑制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药物主要有:
一、降压药
钙通道拮抗剂:例如氨氯地平、硝苯地平、地尔硫卓、维拉帕米等。有体外实验证明胰岛素的释放依赖于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。而本类药物可以阻断钙通道,抑制胰岛素分泌,升高血糖。且其升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。
噻嗪类利尿剂:例如氢氯噻嗪、氯噻嗪等。该类药物引起血糖升高的机制是其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毒性,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及释放;另外其还可刺激胰岛α细胞,促使高血糖素的分泌,从而升高血糖。而且,该类药物可引起低血钾,低钾血症时更容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。综上,该类药物可引起血糖升高,造成糖代谢紊乱。
β-受体阻滞剂:例如美托洛尔、比索洛尔、普萘洛尔等。其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,升高血糖,严重情况下可诱发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,甚至引起昏迷。因该类药物亲脂性越强,对β-受体的选择性越低,对胰岛素的抑制作用越强,越容易引起高血糖。
二、拟交感神经药物
β-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:例如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、多巴胺等。其引起血糖升高的机理是抑制胰岛素分泌,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,使糖原分解加速,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。有研究证明糖尿病病人在静滴沙丁胺醇时,会出现更高的血糖、游离脂肪酸、酮体和甘油三酯水平。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减少拟交感神经药物的剂量而改善,终止治疗则可消失。
三、免疫抑制剂
例如他克莫司、环孢素A等。其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后预防排异反应。在用药后,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。其升高血糖的机制是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,使胰岛素分泌减少,引起高血糖,且其引起高血糖呈剂量依赖性。另外,他克莫司还可抑制胰岛素的基因转录。
增加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主要有:
一、激素类药物
糖皮质激素:例如地塞米松、泼尼松、甲基泼尼松等。糖皮质激素是参与血糖反向调节的重要激素,其通过促进脂肪生成和异生、减少糖原合成等而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,从而升高血糖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升高血糖呈剂量依赖性,不但全身用药可引起高血糖,外用药也可导致高血糖,特别是长期、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时。
性激素:例如避孕药等。有资料表明,服用口服避孕药者糖耐量损害的发生几率(16%)高于不用药者(8%)。前者的空腹血浆胰岛素、甘油三酯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都高于后者。这种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避孕药片中含有炔诺酮和炔诺孕酮,前者的升糖作用较弱,后者则有强烈的升糖作用。
生长激素:对于生长激素水平降低的老年人,采用生长激素治疗可使体内的脂质构成发生有益的变化,但是这种疗法的不良反应是引起关节痛、腕管综合征和血糖升高。
甲状腺激素:例如优甲乐等。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,同时促进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,从而升高血糖。而且其还可以增强肾上腺素、胰高血糖素、生长激素等的升糖作用,升高血糖。
二、抗精神抑郁药
比如氯氮平、奥氮平、酚噻嗪、洛沙平、阿莫沙平、米安色林等。这些药物临床应用普遍,但它们的升糖作用通常不很严重。其中最易诱发高血糖的药物是奥氮平、氯氮平,其次是吩噻嗪类(如氯丙嗪)。这类药不但可引起胰岛素抵抗,而且还会增加体重,体重的增加更可加重胰岛素抵抗。
三、其它药物
长期、大量服用烟酸可增加胰岛素抵抗,升高血糖;加替沙星(既可引起高血糖,又可引起低血糖,系由患者机体情况所致);另外苯妥英钠、茶碱、异烟肼、乙酰唑胺、吗啡、利福平、锂剂、左旋多巴、恩卡胺、消炎痛、多沙普仑、澳曲肽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血糖。